【題目】干冰是固態(tài)的二氧化碳,在常溫下易升華,右圖是干冰升華時的情景,根據圖中信息,從“物質性質物質用途”這一角度分析干冰具有的性質和用途。
(1)干冰升華時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熱,因此可作致冷劑或用于人工降雨.
(2)將干冰轉化成的二氧化碳氣體通入紫色石蕊試液,可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現(xiàn)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反應的文字表達式表示)
(3)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氣體的含量過高,容易造成“溫室效應”.為了減緩“溫室效應”,以下建議中合理的是__________(填序號).
①開發(fā)太陽能、水能、風能、地熱等能源;
②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③大量植樹種草,禁止亂砍濫伐.
【答案】 吸收 紫色石蕊試液變紅 二氧化碳 + 水 碳酸 ①②③
【解析】根據已有的知識進行分析,干冰升華能吸熱;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呈酸性,能使石蕊試液變紅;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導致二氧化碳含量增高,在自然界中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解:(1)干冰升華易吸熱,可用于人工降雨,故填:吸收;
(2)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能使石蕊試液變紅。故填:紫色石蕊試液變紅,二氧化碳 + 水 碳酸 ;
(3)①開發(fā)太陽能、水能、風能、地熱等能源能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減緩溫室效應,②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能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減緩溫室效應,③大量植樹種草,禁止亂砍濫伐,能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有利于減緩溫室效應,故填:①②③。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科學研究表明,物質是由微粒構成的,請寫出構成下列物質的具體微粒的名稱或符號:(1)體溫計中的水銀是由____________構成的,(2)用于人工降雨的干冰(固體二氧化碳)是由____________構成的,(3)用于配制生理鹽水的氯化鈉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構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興趣小組利用下列裝置進行實驗室制取和收集氣體及性質探究的實驗,請回答:
(1)寫出有編號儀器的名稱: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2)若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并用E裝置收集氧氣時,應選用的發(fā)生裝置是______ (填裝置序號),水槽中出現(xiàn)紫紅色,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若收集到的氧氣不純凈,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同學欲探究氧氣的性質,為了清晰觀察到蠟燭在氧氣中燃燒的現(xiàn)象,應選擇氧氣的收集裝置為_______(填裝置序號),在完成鐵絲實驗結束后發(fā)現(xiàn)集氣瓶底炸裂了,分析最有可能操作失誤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學觀察到發(fā)生裝置內有大量氣泡時,開始用C裝置收集氧氣, 過一段時間后用帶火星的木條伸入瓶口、瓶中和瓶底,都末見木條復燃,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5)若選用F裝置進行收集氧氣,那么進氣口應是_______(填“a”或“b”),驗滿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李同學說:“課外資料上看到,實驗室制取硫化氫氣體(H2S)收集裝置使用C,由此可知則硫化氫氣體性質________________;實驗室制取硫化氫氣體選用的發(fā)生裝置是B,可推測應用_______反應.
A.塊狀硫化亞鐵(FeS)與稀硫酸
B.CH3COONa固體和堿石灰固體
C.硫粉和氫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已知某種NH4NO3樣品中混有不含氮元素的雜質,測得該NH4NO3樣品中含氮的質量分數(shù)為24.5%,則樣品中NH4NO3的質量分數(shù)為
A.24.5% B.49% C.70% D.8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一氧化碳、木炭還原氧化銅是初中化學中兩個重要實驗,請根據所學知識作答。
①如圖1實驗,實驗開始時,先進行的是__________(填“加熱”或“通一氧化碳”),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實驗結束后先撤去酒精燈,繼續(xù)通入一氧化碳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該裝置存在的主要問題是____________,改進的具體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 I.如圖2實驗,實驗開始時先預熱,盛有石灰水的試管中立即產生氣泡,但石灰水不變渾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II.對圖2實驗的分析正確的是____________(填編號)
a.C中的試管口略向下傾斜是為了防止冷凝水倒流
b.實驗結束時先熄滅C處酒精噴燈,再將導管移出D中試管
c.D中增加的質量一定等于C中固體減少的質量
d.實驗結束后待C中固體冷卻后再倒出粉末,目的是防止灼熱的銅被氧化
③圖1、圖2實驗過程中,觀察到A、C裝置中相同的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A、C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分別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反應中氧化銅都失去氧元素,發(fā)生了__________反應(填“氧化”或“還原”); B、D中的石灰水先變渾濁后又變澄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兩個化學方程式表示);
④對比兩實驗的加熱儀器可知,圖2實驗比圖1實驗所需溫度相對要_______(填“高”或“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
【提出問題】木炭與CuO反應所得紅色固體中含有什么物質?
【查閱資料】
(1)木炭與CuO的反應是:C+2CuO2Cu+CO2↑,若該反應進行的不徹底,產物中還有氧化亞銅(Cu2O).
(2)Cu2O是紅色固體,能與稀硫酸反應:Cu2O+H2SO4═Cu+CuSO4+H2O
【作出猜想】紅色固體的成分:①全部是Cu;②全部是Cu2O;③ .
【實驗探究】
(1)取木炭、CuO兩種黑色粉末適量,再也少許CaC12(能降低反應溫度,加快反應速率)均勻混合,然后將黑色粉末裝入長柄V形玻璃管的直管內.
(2)按圖乙連好實驗裝置,然后加熱反應物;2分鐘后,黑色粉末出現(xiàn)紅熱現(xiàn)象,同時澄清的石灰水 ,此時停止加熱.
(3)待玻璃管冷卻后,提取里面的紅色固體,進行如下的驗證:
步驟 | 現(xiàn)象 | 結論 |
①取1.44g紅色固體裝入試管,滴入足量的 ,充分反應 | 紅色固體部分減少,溶為變 | 猜想 錯誤 |
②濾了試管中殘留的紅色固體,洗滌干燥,稱其質量為1.04g | / | 猜想 正確 |
【評價反思】
(1)使用圖乙裝置與使用圖甲裝置相比,其優(yōu)點是 (寫出1條即可).
(2)若要證明CaC12是該反應的催化劑,還需要驗證CaCl2的 .
(3)在銅的冶煉史中,我國勞動人民還有一項重大發(fā)明就是“濕法煉銅”,該方法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
(1)用文字表示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化學反應: 。
(2)探究一:蠟燭燃燒產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
點燃蠟燭,將金屬導管一端伸入內焰,導出其中物質,在另一端管口點燃,也有火焰產生(如圖所示)。由此可知:蠟燭燃燒產生的火焰是由 (填“固態(tài)”或“氣態(tài)”)物質燃燒形成的。
(3)探究二:物質燃燒產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閱資料】
物質 | 熔點╱℃ | 沸點╱℃ | 燃燒時溫度╱℃ |
石蠟 | 50~70 | 300~550 | 約600 |
鐵 | 1535 | 2750 | 約1800 |
鈉 | 97.8 | 883 | 約1400 |
由上表可知:物質燃燒能否產生火焰與其 (填“熔點”或“沸點”)和燃燒時溫度有關。由此推測:鈉在燃燒時, (填“有”或“沒有”)火焰產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維持人類生命和健康的六大基本營養(yǎng)素主要有蛋白質、糖類、_____維生素、無機鹽和水。a-丙氨酸是合成蛋白質的基礎物質之一,其分子結構如圖所示(注“-表示原子之間相互連接”)
從物質分類看,蛋白質、糖類、維生素和a-丙氨酸均屬于_______(填“有機物”或“無機物”);在a-丙氨酸中各元素的原子個數(shù)比為C:H:O:N=___________,其中氮元素的百分含量為______(保留一位小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