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亚洲一区中文字幕,日韩欧美三级中文字幕在线,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欧美性爱链接

      1. <sub id="o5kww"></sub>
        <legend id="o5kww"></legend>
        <style id="o5kww"><abbr id="o5kww"></abbr></style>

        <strong id="o5kww"><u id="o5kww"></u></strong>
        1. 精英家教網 > 初中化學 > 題目詳情

          【題目】I下圖為實驗室制取并收集氧氣的部分裝置圖,據(jù)圖回答:

          (1)寫出編號a的儀器名稱_______

          (2)若用B裝置制取O2寫出對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_____

          (3)若用D(裝滿水)收集O2,則氣體應從____(“b”“c”)端導人。

          Ⅱ小軍同學在實驗室?guī)屠蠋熣硭幤窌r發(fā)現(xiàn)NaOH溶液試劑瓶口有一些白色固體,于是生好奇心:這白色固體是什么?他為此進行了如下探究

          (查閱資料)①NaOH在空氣中變質不會生成NaHCO3;

          CO2不溶解于飽和NaHCO3溶液中,也不與NaHCO3反應;

          Fe(OH)3呈紅褐色,難溶于水;BaCl2溶液呈中性。

          (提出猜想)猜想一:是NaOH猜想二:是Na2CO3猜想三:___

          (實驗探究)小軍進行了下列實驗探究

          實驗操作

          實驗現(xiàn)象

          實驗結論

          ①取少量白色固體于試管中,加水溶解,再加入足量BaCl2溶液

          __

          猜想二正確

          ②過濾,在濾液中加入FeCl3溶液

          無紅褐色沉淀生成

          (問題分析)實驗操作①中加入足量BaCl2溶液的作用是______,實驗操作②還有其他實驗方案嗎?如有,請寫出一種實驗方案(必須指明試劑和現(xiàn)象)_____

          為了提高實驗結論的準確性,小軍又設計了如右圖所示的實驗對該白色固體的性質進行進一步探究:

          (實驗現(xiàn)象)A中有大量氣泡產生,C中實驗現(xiàn)象是______

          (實驗結論)白色固體是Na2CO3

          (分析與反思)小軍在與老師進行交流后得知,自己所設計的實驗存在一定的缺陷,他對自己實驗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反思:裝置B中也能產生CO2。寫出裝置B中產生CO2的化學反應方程式____。改進措施:將濃鹽酸換為稀鹽酸。

          【答案】錐形瓶 c NaOH、Na2CO3 產生白色沉淀 檢驗并除去Na2CO3,防止它對NaOH檢驗產生干擾 取濾液少許,滴加兩滴無色酚酞試液,溶液不變色 變渾濁

          【解析】

          1a為錐形瓶;

          2B裝置屬于固液常溫型,采用的分解過氧化氫溶液的方法,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3)因為氧氣的密度略大于空氣的密度(用排空氣法收集的氣體純度低)且不溶于水,所以用D(裝滿水)收集O2,則氣體應從c端導入;

          [提出猜想]

          猜想一:是NaOH猜想二:是Na2CO3猜想三:是NaOHNa2CO3;

          [實驗探究]

          ①取少量白色固體于試管中,加水溶解,再加入足量BaCl2溶液,產生白色沉淀,證明白色固體中有碳酸鈉;

          ②過濾,在濾液中加入FeCl3溶液,無紅褐色沉淀生成,證明白色固體中沒有氫氧化鈉;

          故猜想二正確。

          [問題分析]

          實驗操作①中加入足量BaCl2溶液的作用是:檢驗并除去Na2CO3,防止它對NaOH檢驗產生干擾;

          實驗還有其他實驗方案:取濾液少許,滴加兩滴無色酚酞試液,溶液不變色,證明白色固體中沒有氫氧化鈉;因為碳酸鈉與氯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鈉,氯化鈉好氯化鋇均呈中性,所以加入酚酞不變色證明沒有氫氧化鈉;

          [實驗現(xiàn)象]

          濃鹽酸加入到A中,有大量氣泡產生,證明白色固體中有碳酸鈉,反應生成了二氧化碳氣體,由資料可知CO2不溶解于飽和NaHCO3溶液中,也不與NaHCO3反應,所以C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分析與反思]

          因為用的是濃鹽酸,濃鹽酸揮發(fā),會隨著產生的二氧化碳進入到B中,與碳酸氫鈉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反應方程式為:;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卷號)2224470655598592

          (題號)2227105914683392

          (題文)

          下圖是有關CO等物質的轉化關系:

          其中AF均為碳酸鹽,C是最常用的溶劑,則下列轉化涉及的基本反應類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F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化學興趣小組對CO2是否支持常見金屬的燃燒進行探究活動。

          (活動一)探究CO2是否支持實驗室常見金屬鎂的燃燒

          實驗:將燃著的鎂條插入充滿CO2的集氣瓶,發(fā)現(xiàn)鎂條仍燃燒。生成物除白色MgO外,還有一種黑色固體。(1)鎂在CO2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此反應的基本類型是 。

          2)實驗的結論是 。由該結論可知 (寫不能)用CO2滅火器撲滅活潑金屬的火災。

          3)通過實驗你對燃燒條件的新認識是 。

          (活動二)探究CO2是否支持生活中常見金屬鐵的燃燒,興趣小組設計如下方案:

          方案:將彎成螺旋狀的細鐵絲系上一支火柴,點燃火柴,待火柴快燃盡時,插入裝有CO2的集氣瓶中,觀察鐵絲能否被引燃。

          方案:將彎成螺旋狀的細鐵絲系上一段鎂帶,點燃鎂帶,待鎂帶快燃盡時,插入裝有CO2的集氣瓶中,觀察鐵絲能否被引燃。

          實驗評價:你認為方案 (填)更為科學,理由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為了驗證Cu、Zn、Fe的金屬活動性順序,甲、乙、丙三位同學進行下列探究,請你一起參與他們的活動:

          (提出假設)對于如何選擇化學試劑問題,他們各抒己見.

          1)甲同學認為,應選的試劑是:ZnFeCl2、Cu;

          2)乙同學認為,應選的試劑是:ZnCl2、FeCuSO4;

          3)丙同學認為,只要分別將Cu、ZnFe投入稀鹽酸中,根據(jù)它們產生的不同現(xiàn)象,同樣也可以驗證它們的金屬活動性順序.你認為,他們選擇試劑的方案中,可行的有 ______.(填以下序號)

          A 甲同學 B 乙同學 C 丙同學

          (查閱資料)(1)不同的金屬,活動性是不同的;有的金屬能與酸起置換反應,有的則不能.

          2)在相同條件下,金屬活動性越強,與酸反應的速度越快.

          (實驗探究)他們各自按自己選擇的試劑進行探究.

          1)甲同學發(fā)現(xiàn),把Zn、Cu分別投入FeCl2溶液中,只有_____的表面才有黑色固體析出.

          2)乙同學發(fā)現(xiàn),把Fe分別投入ZnCl2CuSO4溶液中,只有在______溶液中Fe的表面才有固體析出.

          3)丙同學將Cu、ZnFe分別投入稀鹽酸中,也得出同樣的結論.你認為丙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Cu的表面______(有、沒有)氣泡產生;丙同學所說的不同現(xiàn)象是指______

          (實驗結論)他們充分交流后,發(fā)現(xiàn)得出的結論相同,即Cu、ZnFe的金屬活動性由強到弱的順序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圖像不能正確反應對應關系的是( )

          A. 向鹽溶液中加入少量AgNO3固體(忽略溶液體積變化)

          B. 將形狀相同質量相等的鐵和鋅分別加入到足量的質量和濃度都相等的稀硫酸中

          C. 加熱KClO3(加入少量MnO2)固體混合物制取O2

          D. 向飽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生石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碘酸鉀(KIO3)是一種重要的無機化合物,可作為食鹽中的補碘劑。氯氣(Cl2)常溫常壓下是一種黃綠色的氣體,具有強氧化性。利用“KClO3 氧化法制備KIO3工藝流程如下圖所示:

          請回答下列問題

          (1)分別寫出下列物質中氯元素的化合價:Cl2________KC1O3_____________;

          (2)“酸化反應所得產物有KH(IO3)2、Cl2KCl,可推測該反應中使用的酸是__________

          (填名稱);Cl2最簡單的物理方法是_______結晶后析出的晶體是KH(IO3)2,則濾液的主要成分除KH(IO3)2外還含有_____;調pH”時需加入適量的KOH,請推測該過程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宇宙飛船中采用超氧化鈉(NaO2)固體作為氧氣再生劑,實現(xiàn)二氧化碳與氧氣的轉化:4NaO2+2CO2=2Na2CO3+3O2.為了驗證這個反應能夠產生氧氣,該小組同學以大理石和濃鹽酸反應生成的CO2來與NaO2反應制取O2,設計了如下實驗裝置:

          1)檢驗H中集氣瓶內收集的氣體是否為氧氣,可以在取出集氣瓶后,用______檢驗.

          2)已知CO2不溶于飽和碳酸氫鈉溶液,E裝置的作用是______

          3)為了除去O2中可能混有的CO2,G中可盛放______溶液.

          4)有同學提出,上述實驗能生成氧氣可能與CO2中混有的水蒸氣有關.若要檢驗干燥的CO2能否與超氧化鈉反應生成氧氣,你對上述實驗裝置的改進方法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AG是初中化學常見物質。A、C在常溫下是氣體且元素組成相同,B是鐵銹的主要成分,E的相對分子質量為100,它們的相互轉化關系如圖(部分反應物、生成物及反應條件已略去),請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物質BE的化學式B_____E_____。

          2)寫出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A+B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GNa2CO3溶液反應:_____。

          3)寫出F的一種用途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在建筑火災中,高溫、有毒有害煙氣是危及人員生命安全的第一大敵。建筑火災的消防教育中常提及要往低處逃生,該策略是否合理呢?研究人員通過蠟燭在亞克力密閉容器中燃燒模擬建筑火災的場景,實驗中蠟燭(含燭臺)高度設計及放置位置 (見圖1)。在亞克力圓筒形容器壁垂直方向開3列小孔用于放置傳感器。每列3個小孔,共9個。①是氧氣傳感器、②是二氧化碳傳感器、③是溫度傳感器(見圖2)。

          本實驗實時測量不同高度的蠟燭同時在封閉容器內燃燒到熄滅的過程中,使用手持技術測量容器內不同高度的氧氣含量、二氧化碳濃度、溫度的變化,并呈現(xiàn)相應的曲線圖像(見下圖),為火災煙流實驗提供定量數(shù)據(jù)支持,進而分析火災逃生策略的合理性。

          依據(jù)文章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依據(jù)圖3-1分析,圖像中曲線先快速下降的原因_______。請再從微觀角度解釋曲線又升高的原因_______ 。

          2)燃燒產生的熱煙氣和毒氣,相同溫度下其運動路徑與二氧化碳的運動相似,由圖3-2可知,建筑火災中二氧化碳氣體和煙氣迅速往高處逸散,其原因是_______(填序號) 。

          A 二氧化碳密度小于空氣

          B 高處蠟燭燃燒更充分,生成的二氧化碳氣體多

          C 蠟燭燃燒放熱導致了容器內的空氣溫度上升,隨著高溫氣流上升,二氧化碳氣體也往上升。

          3)據(jù)圖3-3分析,在建筑物內發(fā)生火災時,建筑內不同高度的溫度有何差異_______

          4)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建筑物內火災時往低處逃生_______(填合理不合理)。如果發(fā)現(xiàn)火險或遭遇火災,一定不要慌張,要沉著應對。如果火勢不大,可根據(jù)起火原因選擇合適的方法和滅火器材將火撲滅;如果火勢較大或有蔓延的趨勢和可能,應立即撥打119火警電話,并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如用濕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墻壁跑離著火區(qū)域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