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某同學在做測定木板的動摩擦因數的實驗時,設計了兩種實驗方案:
方案A:木板水平固定,通過彈簧秤水平拉動木塊,如圖(a)所示;
方案B:木塊固定,通過細線水平拉動木板,如圖(b)所示.
(1)上述兩種方案中,你認為更合理的方案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2)除了實驗必需的彈簧秤、木板、木塊、細線外,該同學還準備了質量為200 g的配重若干個.該同學在木塊上加放配重,改變木塊對木板的正壓力(g=10 m/s2),并記錄了5組實驗數據,如下表所示:
請根據上述數據在圖給出的坐標紙上作出木塊所受摩擦力和壓力的關系圖象;由圖象可測出木板和木塊間的動摩擦因數是________.
某同學在做測定木板的動摩擦因數的實驗時,設計了兩種實驗方案:
方案A:木板水平固定,通過彈簧秤水平拉動木塊,如圖(a)所示;
方案B:木塊固定,通過細線水平拉動木板,如圖(b)所示.
1.上述兩種方案中,你認為更合理的方案是 ,原因是 。
2.除了實驗必需的彈簧秤、木板、木塊、細線外,該同學還準備了質量為200 g的配重若干個。該同學在木塊上加放配重,改變木塊對木板的正壓力(g=10 m/s2),并記錄了5組實驗數據,如下表所示:
實驗次數 | 1 | 2 | 3 | 4 | 5 |
配重(個數) | 0 | 1 | 2 | 3 | 4 |
彈簧秤讀數(N) | 0.50 | 1.00 | 1.50 | 2.00 | 2.50 |
測木塊重(N) | 2.00 |
請根據上述數據在圖給出的坐標紙上作出木塊所受摩擦力和壓力的關系圖象;由圖象可測出木板和木塊間的動摩擦因數是 。
某同學在做測定木板的動摩擦因數的實驗時,設計了兩種實驗方案:
方案A:木板水平固定,通過彈簧秤水平拉動木塊,如圖(a)所示;
方案B:木塊固定,通過細線水平拉動木板,如圖(b)所示.
1.上述兩種方案中,你認為更合理的方案是 ,原因是 。
2.除了實驗必需的彈簧秤、木板、木塊、細線外,該同學還準備了質量為200 g的配重若干個。該同學在木塊上加放配重,改變木塊對木板的正壓力(g=10 m/s2),并記錄了5組實驗數據,如下表所示:
實驗次數 |
1 |
2 |
3 |
4 |
5 |
配重(個數) |
0 |
1 |
2 |
3 |
4 |
彈簧秤讀數(N) |
0.50 |
1.00 |
1.50 |
2.00 |
2.50 |
測木塊重(N) |
2.00 |
請根據上述數據在圖給出的坐標紙上作出木塊所受摩擦力和壓力的關系圖象;由圖象可測出木板和木塊間的動摩擦因數是 。
某同學在做測定木板的動摩擦因數的實驗時,設計了兩種實驗方案。方案A:木板水平固定,通過彈簧秤水平拉動木塊,如圖(a)所示;方案B:木塊固定,通過細線水平拉動木板,如圖(b)所示。
(1)上述兩種方案中,你認為更合理的方案是 ,原因是 。
(2)該實驗中應測量的物理量是 。
(3)除了實驗必需的彈簧秤、木板、木塊、細線外,該同學還準備了質量為200g的配重若干個。該同學在木塊上加放配重,改變木塊對木板的正壓力(g=9.8m/s2),并記錄了5組實驗數據,如下表所示:
實驗次數 | 1 | 2 | 3 | 4 | 5 |
配重(個數) | 0 | 1 | 2 | 3 | 4 |
彈簧秤讀數(N) | 0.50 | 1.00 | 1.50 | 1.90 | 2.50 |
測木塊重(N) | 2.00 |
方案A:木板水平固定,通過彈簧秤水平拉動木塊,如圖a所示;
方案B:木塊固定,通過細線水平拉動木板,如圖b所示。
上述兩種方案中,你認為更合理的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2)用伏安法測一節(jié)干電池的電動勢E和內電阻r,所給的器材有:A.電壓表:0—3—15 V;B.電流表:0—0.6—
①畫出實驗電路圖(標明變阻器規(guī)格)。
②如圖所示的U-I圖上是由實驗測得的7組數據標出的點,請你完成圖線,并由圖線求出E=__________ V,r=__________ Ω。
③若只選用兩組數據,用歐姆定律算出E、r,有可能誤差較大,若選用第__________和第__________組數據誤差最大。
一、選擇題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A
B
A
C
D
AD
AC
BCD
AC
二、簡答題
10.⑴②或猜想與假設(2分)
⑵C(2分)
⑶①方案二(2分)
②列表記錄彈簧秤的讀數、摩擦力的大小,接觸面積的大小。(1分)
③根據數據分析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的關系,作出判斷;或分析彈簧秤的讀數與接觸面積的關系。(答出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無關或彈簧秤的讀數與接觸面積無關的不給分)(1分)
11.(10分)(1)V2(2分)
(2)如圖 (3分)
(3)電壓表V1的示數U1,電壓表V2的示數U2 (2分)
(4) (3分)
四、計算題
13.(12分)
⑴物體A上滑過程中,由牛頓第二定律得:mgsinθ=ma
代入數據得:a=6m/s2(2分)
設經過t時間相撞,由運動學公式:
代入數據得:t=1s(2分)
⑵平拋物體B的水平位移:=2.4m(2分)
平拋速度:=2.4m/s(2分)
⑶物體A、B間的高度差:=6.8m(4分)
14.(10分)
⑴勻速時,拉力與安培力平衡,F(xiàn)=BIL
得:(2分)
⑵金屬棒a切割磁感線,產生的電動勢E=BLv
回路電流
聯(lián)立得:(4分)
⑶平衡時,棒和圓心的連線與豎直方向的夾角為θ,
得:θ=60°
(4分)
15.(12分)
(1)小球B運動到P點正下方過程中的位移為
(m)(2分)
得:WF=FxA=22J(2分)
(2)由動能定理得
代入數據得:v=4m/s(4分)
⑶當繩與圓環(huán)相切時兩球的速度相等。
=0.225m(4分)
16.(13分)
⑴由電場力與洛倫茲力平衡得:qE=qv0B
得:E=v0B(3分)
⑵根據運動的對稱性,微粒能從P點到達Q點,應滿足 (2分)
其中x為每次偏轉圓弧對應的弦長,偏轉圓弧對應的圓心角為或
。
設圓弧的半徑為R,則有2R2=x2,可得:
(1分)
又
由①②③式得:,n=1、2、3、……(3分)
⑶當n取奇數時,微粒從P到Q過程中圓心角的總和為
,
,其中n=1、3、5、……(2分)
當n取偶數時,微粒從P到Q過程中圓心角的總和為
,其中n=2、4、6、……(2分)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