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亚洲一区中文字幕,日韩欧美三级中文字幕在线,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欧美性爱链接

      1. <sub id="o5kww"></sub>
        <legend id="o5kww"></legend>
        <style id="o5kww"><abbr id="o5kww"></abbr></style>

        <strong id="o5kww"><u id="o5kww"></u></strong>
        1. 200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老課程)

          文科綜合能力測試

             

          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II卷(非選擇題)兩部分。

           

           

          注意事項:

          1.答第I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姓名、準考證號、考試科目涂寫在答題卡上。

          2.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不能答在試題卷上。

          3.本卷共35小題,每小題4分,共140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城市的發(fā)展水平可以反映一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經濟狀況。回答12-15題。

          12.下列關于唐長安城的表述,正確的是                                    

          ①宮殿宏偉,街道整齊

          ②注重城市綠化,建有排水設施

          ③突破“坊”“市”界限,商業(yè)活動沒有區(qū)域限制

          ④是當時的國際大都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宋朝張擇端所繪《清明上河圖》反映了當時哪一城市的繁華景象?

          A.蘇州           B.東京            C.泉州           D.臨安

          14.呼和浩特城建成于明朝時期,這座城市的修建                            

              A.適應了明王朝對蒙古作戰(zhàn)的需要      B.加強了蒙古地區(qū)與內地的貿易往來

              C.密切了滿蒙關系                    D.表明蒙古放棄了游牧生活方式

          15.下列關于近代上海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近代第一個租界建于上海

              B.洋務運動中近代軍事工業(yè)最早創(chuàng)建于上海

              C.洋務派創(chuàng)辦第一個民用企業(yè)是在上海

              D.是19世紀中國無產階級人數(shù)最多的城市

              儒家學說的興衰與社會政治的發(fā)展變化息息相關。回答16-20題。

          16.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直接原因是                                        

              A.儒生攻擊郡縣制。非議秦始皇        B.儒生主張“非攻”,反對兼并戰(zhàn)爭

              C.秦的暴政與儒家仁政思想相抵觸      D.儒家的仁愛主張不利于秦始皇橫征暴斂

          17.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目的是                              

              A.徹底拋棄法家思想

              B.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

              C.向西域傳播儒家思想

              D.使儒生成為官僚隊伍主體

          18.科舉命題內容僅限于“四書五經”始于                                    

              A.北宋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9.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通過白話小說抨擊封建禮教的思想家是                  

              A.陳獨秀         B.李大釗          C.魯迅           D.吳虞

          20.“文革”后期江青等人借“批林批孔”將矛頭指向                             

              A.周恩來         B.鄧小平          C.林彪           D.劉少奇

              近代以來,政黨在社會歷史進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卮21-23題

          21.中共“一大”確定,黨成立以后的中心任務是                              

              A.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        B.發(fā)動農民進行土地革命

              C.開展武裝斗爭奪取政權              D.同國民黨合作推動國民革命

          22.第一次國共合作實現(xiàn)的標志是                                          

              A.1921年底孫中山會見共產國際代表馬林

              B.1922年陳獨秀等共產黨人參加改組國民黨會議

              C.1923年中共“三大”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

              D.1924年中國國民黨“一大”召開

          23.下列關于民主黨派的表述,正確的是                                    

              A.始終代表民族資產階級和上層小資產階級

              B.自成立起就接受和擁護共產黨的領導

              C.抗戰(zhàn)勝利后主張政治民主化,反對軍隊國家化

              D.1948年后開始參與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的籌備工作

             

          第Ⅱ卷

           

          37.(38分)葡萄牙、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擴張與英國在工業(yè)革命后的殖民擴張之間存在很大不同。

          (1)指出早期殖民擴張時期的葡萄牙、西班牙與工業(yè)革命后的英國分別處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fā)展的什么階段?(6分)

           

           

           

           

           

           

           

          (2)兩種殖民擴張的主要掠奪方式有何不同?(14分)

           

           

           

           

           

           

           

           

          (3)兩種殖民擴張對本國資本主義發(fā)展分別產生了什么影響?(10分)

           

           

           

           

          (4)擺脫殖民統(tǒng)治的國家到20世紀90年代大都仍屬于發(fā)展中國家,概括經濟全球化對它們的影響。(8分)

           

           

           

           

          40.(30分)農民占了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shù),解決他們面臨的問題,改善他們的生活是長期艱巨的任務。

              材料一

                  中共中央1942年通過的《關于抗日根據(jù)地土地政策的決定》指出,農民是抗日與生產的基本力量,黨的政策是扶助農民,減輕地主的封建剝削,實行減租減息,保證農民的人權、政權、地權、財權,借以改善農民的生活,提高農民抗日與生產的積極性。地主中大多數(shù)是有抗日要求的,一部分開明紳士是贊成民主改革的。故黨的政策僅是扶助農民減輕封建剝削,而不是消滅封建剝削,故于減租減息之后又須實行交租交息政策,于保障農民的人權、政權、地權、財權之后,又須保障地主的人權、政權、地權、財權,借以聯(lián)合地主階級一致抗日。

                                           《解放日報》1942年2月6日

          (1)中共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與抗日戰(zhàn)爭時期,實行不同的土地政策。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兩種土地政策的基本內容;(5分)說明中共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改變土地政策的主要依據(jù)。(5分)

           

           

           

           

              材料二

                  鄧小平在1987年指出,“農民人口占我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農村不穩(wěn)定,整個政治局勢就不穩(wěn)定,農民沒有擺脫貧困,就是我國沒有擺脫貧困。坦率地說,在沒有改革以前,大多數(shù)農民是處在非常貧困的狀況,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決定進行農村改革,給農民自主權,給基層自主權,這樣一下子就把農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把基層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面貌就改變了!

                                            《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37-238頁

          (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農村改革的主要措施與內容是什么,(6分)產生了哪些積極影響。(4分)

           

           

           

           

           

              材料三

                  經過農村經濟改革,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已有了很大提高。目前,還應繼續(xù)發(fā)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今年國家財政用于“三農”方面的投入就增加300億元以上。目前農業(yè)收入偏低的原因之一是農產品精深加工程度不高、規(guī)模不大。發(fā)達國家農產品加工業(yè)產值與農業(yè)產值的比例平均已達3 : 1,我國僅為0.6 : 1;發(fā)達國家農產品精深加工達到全部農產品的80%以上,我國尚不足40%。

          (3)根據(jù)材料三,談談當前發(fā)展我國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應采取什么措施。(10分)

           

           

           

           

           

           

           

           

           

          200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老課程)

          12.D   13.B   14.B   15.B   16.A   17.B   18.C   19.C   20.A

          21.A  22.D   23.D  

          37.(共38分)答案要點:

          (1)手工業(yè)(或簡單協(xié)作、工場手工業(yè))階段:機器大生產階段。

          (2)憑借武力劫掠以貴重金屬為主的財富,販賣黑人勞動力、壟斷貿易;向殖民地大量輸出商品,掠奪廉價原料。

          (3)掠奪的財富用于享樂,沒有在國內轉化為資本,資本主義發(fā)展緩慢;為資本主義工業(yè)生產提供了廉價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掠奪的財富大多轉化為資本。

          (4)一方面提供了機遇,有利于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發(fā)展;另一方面提出了挑戰(zhàn),給他們的經濟發(fā)展帶來一定程度的制約。

          40.(共30分)答案要點:

          (1)基本內容: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

               主要依據(jù):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既要改善農民生活,提高他們的抗日和生產積極性,也要聯(lián)合地主階級一致抗日。

          (2)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把土地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農民生產的東西“保證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的都是有自己的”。農民獲得生產和分配的自主權,調動了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改善了農民生活。

          (3)發(fā)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首先應該走高產優(yōu)質高效的道路,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程度和規(guī)模,增加農業(yè)和農產品加工工業(yè)收入。農業(yè)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yè),國家應加大對農業(yè)的扶植和投入,促進農業(yè)生產和農村經濟發(fā)展。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