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研究性學習小組在做Na2O2與水反應實驗時,發(fā)現(xiàn)Na2O2與水反應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試液呈現(xiàn)紅色,但紅色很快褪去,甲、乙、丙三同學對此現(xiàn)象分別作了如下推測:
甲:因為反應后試管很熱,所以可能是溶液溫度較高使紅色褪去。
乙:因為所加水的量較少,紅色褪去可能是生成的NaOH溶液濃度較大的影響。
丙:Na2O2具有強氧化性,生成物中O2、H2O2(可能產物)等也具有強氧化性,可能是氧化漂白了紅色物質。
(1)驗證甲同學的推測是否正確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驗證乙同學的推測是否正確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當出現(xiàn)________現(xiàn)象時,即可說明丙同學的推測正確。
(2)有同學提出用定量的方法探究丙同學方案中是否含有H2O2,其實驗方法為:稱取
2.6 g Na2O2固體,使之與足量的水反應,測量產生O2的體積,與理論值比較,即可得出結論。
①測量氣體體積時,必須待試管和量筒內的氣體都冷卻至室溫時進行,應選用上圖裝置中的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
②若在標準狀況下測量氣體的體積,應選用的量筒的大小規(guī)格為______(選填“100 m L”、“200 m L”、“500 m L”或“1000 m L”)。
(1)冷卻后加酚酞試液或冷卻后看溶液是否變紅;加水稀釋后看溶液是否變紅(或加較多的水反應后滴加酚酞試液看是否變紅);冷卻后及加水稀釋后均不變紅。 (2)①II;防止氣體冷卻時發(fā)生倒吸現(xiàn)象。②500 m L。
|
(1)甲認為紅色褪去的原因是溶液的溫度較高,因此將溶液冷卻看溶液是否變紅,或將原溶液冷卻后再加酚酞看是否變紅,皆可判斷其是否正確。乙認為紅色褪去的原因是NaOH的濃度大,因此,將所得溶液稀釋看是否變紅,或加入較多的水充分反應后,再滴加酚酞看溶液是否變紅皆可驗證乙的分析是否正確。若上述操作后溶液皆變紅色,則同時證明丙的推斷是正確的。 (2)在冷卻過程中氣體的體積減小,容易產生倒吸現(xiàn)象。為防止此現(xiàn)象的發(fā)生,故應選用裝置(II)。設2.6 g Na2O2與H2O反應,產生O2的體積為V(O2) 2Na2O2 + 2H2O == 4NaOH + O2↑ 156 g 22400 m L 2.6 g V(O2)
應選用500 m L的量筒。
|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甲:因為氯氣與NaOH溶液反應,使溶液堿性減弱甚至呈酸性,所以溶液紅色褪去。乙:因為氯氣溶于水并與水反應生成HClO,由于HClO的氧化漂白作用而使溶液褪色。?
(1)驗證甲同學的推測是否正確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驗證乙同學的推測是否正確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將NaOH溶液改成KMnO4酸性溶液,把Cl2換成SO2氣體,試問用圖示所給裝置完成噴泉實驗是否合理?__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
如果認為不合理,請說明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類似“褪色噴泉實驗”還有多種“變色的噴泉實驗”,請你按實驗要求,分別設計1個“變色噴泉實驗”并填寫下列表格:
編號 | 實驗要求 | 燒杯中的溶液 | 滴管中的液體 | 燒瓶中的氣體 |
① | 無色變紅色噴泉 |
| H2O |
|
② | 紅色變無色噴泉 |
|
| SO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甲:因為氯氣與NaOH溶液反應,使溶液堿性減弱甚至呈酸性,所以溶液紅色褪去。乙:因為氯氣溶于水并與水反應生成HClO,由于HClO的氧化漂白作用而使溶液褪色。
(1)驗證甲同學的推測是否正確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驗證乙同學的推測是否正確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將NaOH溶液改成KMnO4酸性溶液,把Cl2換成SO2氣體,試問用圖示所給裝置完成噴泉實驗是否合理? _______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如果認為不合理,請說明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類似“褪色噴泉實驗”還有多種“變色的噴泉實驗”,請你按實驗要求,分別設計1個“變色噴泉實驗”并填寫下列表格:
編號 | 實驗要求 | 燒杯中的溶液 | 滴管中的液體 | 燒瓶中的氣體 |
① | 無色變紅色噴泉 |
| H2O |
|
② | 紅色變無色噴泉 |
|
| SO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圖1-5-30
甲:因為氯氣與NaOH溶液反應,使溶液堿性減弱甚至呈酸性,所以溶液紅色褪去。
乙:因為氯氣溶于水并與水反應生成HClO,由于HClO的氧化漂白作用而使溶液褪色。
(1)驗證甲同學的推測是否正確的方法是;驗證乙同學的推測是否正確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將NaOH溶液改成酸性KMnO4溶液,把Cl2換成SO2氣體,試問用圖示所給裝置完成噴泉實驗是否合理?__________ (填“合理”或“不合理”)。如果認為不合理,請說明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類似“褪色噴泉實驗”還有多種“變色的噴泉實驗”。請你按實驗要求,分別設計1個“變色噴泉實驗”,并填寫下列表格:
編號 | 實驗要求 | 燒杯中的溶液 | 滴管中的液體 | 燒瓶中的氣體 |
① | 無色變紅色的噴泉 |
| H2O |
|
② | 紅色變無色的噴泉 |
|
| SO2 |
(4)有人設計用鈉做噴泉實驗的裝置(如圖1-5-31所示,大頭釘上是足夠量的金屬鈉),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實驗過程中發(fā)現(xiàn)開始時噴出的噴泉壓力大,水流急,但隨后越來越慢,并且燒瓶不能充滿溶液,若鈉是足夠量的,裝置也不漏氣,請說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圖1-5-3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1-2012學年安徽省合肥一中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化學試卷(帶解析) 題型:實驗題
(10分)某研究性學習小組在做Na2O2與水反應實驗時,發(fā)現(xiàn)向Na2O2與水反應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試液,溶液呈現(xiàn)紅色,但紅色很快褪去,甲、乙、丙三位同學對此現(xiàn)象分別做了如下推測:
甲:因為反應后試管很熱,所以可能是溶液溫度較高使紅色褪去.
乙:因為所加水的量較少,紅色褪去可能是生成的NaOH溶液濃度較大.
丙:Na2O2具有強氧化性,生成物中O2、H2O2(可能產物)等也具有強氧化性,可能是氧化漂白了紅色物質.
(1)驗證甲同學的推測是否正確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驗證乙同學的推測是否正確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同學提出用定量的方法探究丙同學的推測中是否含有H2O2,其實驗方法為:稱取2.6 g Na2O2固體,使之與足量的水反應,測量產生O2的體積,與理論值比較,即可得出結論.
①若在標準狀況下測量氣體的體積,應選用的量筒的大小規(guī)格為________(填“100 mL”、“200 mL”、“500 mL”或“1000 mL”).
②若實際測得氣體體積小于理論值,試用反應方程式表示Na2O2與水反應的實際過程: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4屆安徽省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實驗題
(10分)某研究性學習小組在做Na2O2與水反應實驗時,發(fā)現(xiàn)向Na2O2與水反應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試液,溶液呈現(xiàn)紅色,但紅色很快褪去,甲、乙、丙三位同學對此現(xiàn)象分別做了如下推測:
甲:因為反應后試管很熱,所以可能是溶液溫度較高使紅色褪去.
乙:因為所加水的量較少,紅色褪去可能是生成的NaOH溶液濃度較大.
丙:Na2O2具有強氧化性,生成物中O2、H2O2(可能產物)等也具有強氧化性,可能是氧化漂白了紅色物質.
(1)驗證甲同學的推測是否正確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驗證乙同學的推測是否正確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同學提出用定量的方法探究丙同學的推測中是否含有H2O2,其實驗方法為:稱取2.6 g Na2O2固體,使之與足量的水反應,測量產生O2的體積,與理論值比較,即可得出結論.
①若在標準狀況下測量氣體的體積,應選用的量筒的大小規(guī)格為________(填“100 mL”、“200 mL”、“500 mL”或“1000 mL”).
②若實際測得氣體體積小于理論值,試用反應方程式表示Na2O2與水反應的實際過程: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