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分析:A、B、C、D、E、F都是周期表中前四周期的元素,它們的核電荷數(shù)依次增大,其中A、B、C、D、E為不同主族的元素.A、C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都是其電子層數(shù)的2倍,則A是C元素,C是S元素,透過藍色鈷玻璃觀察E的焰色反應為紫色,E是K元素,D的原子序數(shù)介于S與K元素之間,故D為Cl元素,B的電負性大于C,且B的原子序數(shù)小于C,屬于不同主族,所以B是N元素,F(xiàn)位于第四周期,基態(tài)原子中有4個未成對電子,外圍電子排布為3d
64s
2,則F是Fe元素.
(1)根據(jù)基態(tài)離子的核外電子排布式的書寫規(guī)則書寫,注意原子失去電子的順序是從最外層到里層;
(2)氫鍵的存在影響物質(zhì)的熔沸點和溶解性;
(3)分子晶體的熔沸點較低,根據(jù)物質(zhì)的熔沸點確定晶體類型,化合物ECAB中的陰離子是SCN
-,AC
2是CS
2,根據(jù)二硫化碳的電子式寫出硫氰根離子的電子式;
(4)氯化鐵和硫氰化鉀溶液混合生成絡合物,根據(jù)化合物中化合價的代數(shù)和為0寫出該化學式;
(5)化合物EF[F(AB)
6]是KFe[Fe(CN)
6],利用均攤法計算一個晶胞的

中含有的離子,結合化學式確定鉀離子個數(shù);
(6)利用均攤法計算晶胞中含有的硫原子和鋅原子,根據(jù)ρ=

計算密度,每個黑色小球連接4個白色小球,構成正四面體結構,白球和黑球之間的夾角為109°28′,兩個白球之間的距離=270

pm,根據(jù)余弦定理計算白球和黑球之間的距離.
解答:解:A、B、C、D、E、F都是周期表中前四周期的元素,它們的核電荷數(shù)依次增大,其中A、B、C、D、E為不同主族的元素.A、C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都是其電子層數(shù)的2倍,則A是C元素,C是S元素,透過藍色鈷玻璃觀察E的焰色反應為紫色,E是K元素,D的原子序數(shù)介于S與K元素之間,故D為Cl元素,B的電負性大于C,且B的原子序數(shù)小于C,屬于不同主族,所以B是N元素,F(xiàn)位于第四周期,基態(tài)原子中有4個未成對電子,外圍電子排布為3d
64s
2,則F是Fe元素.
(1)鐵離子的核外電子排布式為:1s
22s
22p
63s
23p
63d
5;
故答案為:1s
22s
22p
63s
23p
63d
5;
(2)N、O、F原子易形成氫鍵,氫鍵的存在影響物質(zhì)的熔沸點和溶解性,所以NH
3與H
2O分子間存在氫鍵,其它分子與H
2O分子間不存在氫鍵,所以氨氣的溶解性大;
故答案為:NH
3與H
2O分子間存在氫鍵,其他分子與H
2O分子間不存在氫鍵;
(3)氯化鐵的熔點較低,為分子晶體,把二硫化碳分子中的一個硫原子換成N原子,則硫氰根離子的電子式為
[

]
-;
故答案為:分子晶體,[

]
-;
(4)硫氰根離子的化合價為-1價,鐵離子的化合價為+3價,鉀離子的化合價為+1價,化合物中化合價的代數(shù)和為0,且配位數(shù)是5,所以鉀離子的個數(shù)是2,鐵離子的個數(shù)是1,其化學式為K
2Fe(SCN)
5;
故答案為:K
2Fe(SCN)
5;
(5)晶胞的

(E
+未畫出)中,亞鐵離子個數(shù)=4×

,鐵離子個數(shù)=4×

,CN
-離子個數(shù)=12×

,所以晶胞中亞鐵離子個數(shù)是

=4,鐵離子個數(shù)是

=4,CN
-離子個數(shù)=3×8=24,化合物EF[F(AB)
6]是
KFe[Fe(CN)
6],根據(jù)各離子的個數(shù)比知,晶胞中鉀離子個數(shù)是4;
故答案為:4;
(6)黑球全部在晶胞內(nèi)部,該晶胞中含有黑球個數(shù)是4,白球個數(shù)=

,ρ=

=

=4.1g/(cm)
3,每個黑色小球連接4個白色小球,構成正四面體結構,白球和黑球之間的夾角為109°28′,兩個白球之間的距離=270

pm,設S
2-離子與Zn
2+離子之間的距離為x,2x
2-2x
2cos109°28′=(270

)
2,x=

=

pm;
故答案為:4.1g/(cm)
3,

pm.
點評:本題考查了核外電子的排布、晶胞的計算等知識點,難度較大,會利用均攤法計算晶胞中含有的離子,注意運用余弦定理計算硫離子和鋅離子之間的距離,為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