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亚洲一区中文字幕,日韩欧美三级中文字幕在线,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欧美性爱链接

      1. <sub id="o5kww"></sub>
        <legend id="o5kww"></legend>
        <style id="o5kww"><abbr id="o5kww"></abbr></style>

        <strong id="o5kww"><u id="o5kww"></u></strong>
        1. 【題目】實(shí)驗(yàn)室回收廢水中苯酚的過程如圖所示。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A.操作為萃取、分液,萃取劑也可以用選用 CCl4

          B.苯酚鈉是離子化合物,在苯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小

          C.通過操作,苯可循環(huán)使用,三步操作均需要分液漏斗

          D.苯酚沾到皮膚上,需用 NaOH 溶液清洗后,再用大量水不斷沖洗

          【答案】D

          【解析】

          用苯萃取廢水中的苯酚,進(jìn)行分液得到苯酚的苯溶液,再加入氫氧化鈉溶液,苯酚與氫氧化鈉反應(yīng)得到苯酚鈉,苯與苯酚鈉溶液不互溶,再進(jìn)行分液操作分離苯與苯酚鈉溶液,苯可以循環(huán)利用,苯酚鈉溶液中加入鹽酸得到苯酚和NaCl溶液,同樣經(jīng)過分液操作進(jìn)行分離得到苯酚,據(jù)此分析作答。

          A. 操作I是用苯萃取廢水中的苯酚,進(jìn)行分液得到苯酚的苯溶液,苯為萃取劑,苯酚在CCl4中的溶解度遠(yuǎn)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且四氯化碳與水不互溶,也可用四氯化碳作萃取劑,故A正確;

          B. 苯酚鈉屬于鈉鹽,是離子化合物,易溶于水,在苯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小,故B正確;

          C. 操作Ⅰ、Ⅱ、Ⅲ均涉及分液操作,用到分液漏斗,通過操作Ⅱ,苯可循環(huán)使用,故C正確;

          D. NaOH具有腐蝕性,苯酚沾到皮膚,不能用NaOH溶液清洗,應(yīng)用酒精清洗,故D錯誤;

          故答案選:D。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表各組物質(zhì)之間通過一步反應(yīng)不可以實(shí)現(xiàn)如下圖所示轉(zhuǎn)化關(guān)系的是

          選項(xiàng)

          X

          Y

          Z

          箭頭上所標(biāo)數(shù)字的反應(yīng)條件

          A

          SiO2

          Na2SiO3

          H2SiO3

          ①與Na2CO3熔融

          B

          NaCl

          NaHCO3

          Na2CO3

          ②加熱

          C

          N2

          NO2

          HNO3

          ③加熱

          D

          C

          CO

          CO2

          ④灼熱炭粉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已知: 25℃、101 kPa下:① 2 Na(s) + 1/2 O2(g) = Na2O(s) H1 = - 414 kJ / mol

          ② 2 Na(s) + O2(g) = Na2O2(s) H2 = - 511 kJ / mol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產(chǎn)物的陰陽離子個數(shù)比不相等

          B. 生成等物質(zhì)的量的產(chǎn)物,轉(zhuǎn)移電子數(shù)不同

          C. 常溫下Na與足量O2反應(yīng)生成Na2O,隨溫度升高生成Na2O的速率逐漸加快

          D. 25℃、101 kPa下,Na2O2(s) + 2 Na(s) = 2 Na2O(s) H = -317 kJ / 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溶液中存在平衡:橙色黃色。用溶液進(jìn)行下列實(shí)驗(yàn):

          結(jié)合實(shí)驗(yàn),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中溶液橙色加深,中溶液變黃

          B.還原

          C.對比可知酸性溶液氧化性強(qiáng)

          D.若向中加入溶液至過量,溶液變?yōu)槌壬?/spa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亞磷酸二乙酯[HPO(OC2H5)2]是一種液態(tài)阻燃增塑劑。實(shí)驗(yàn)室采用PCl3和無水乙醇制備高純度亞磷酸二乙酯,反應(yīng)方程式為:PCl3 + 4C2H5OH → HPO(OC2H5)2 + HCl↑+2C2H5Cl + H2O;實(shí)驗(yàn)步驟如下:

          ①將45 mL CHCl346.00 g1.0 mol)無水乙醇混合后加入250 mL三頸燒瓶中。

          ②從儀器A中滴加20 mL CHCl341.25 g 0.3 molPCl3混合溶液,用冰水控溫68℃,開動攪拌器,約1 h滴加完畢。

          ③將反應(yīng)物倒入燒杯中,用10%Na2CO3溶液調(diào)節(jié)pH78,再用去離子水洗滌三次,在儀器B中分離。

          ④減壓蒸餾,收集產(chǎn)品,得29.60 g產(chǎn)品。

          1)裝置圖中儀器A為恒壓滴液漏斗,其中支管的作用為______;倒置漏斗的作用為______;步驟③中儀器B名稱為______。

          2)用碳酸鈉溶液洗滌的目的是為了除去酸性物質(zhì)______(填化學(xué)式)以及PCl3;

          3)從無水乙醇利用角度計算,本次實(shí)驗(yàn)產(chǎn)率為______(填數(shù)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右圖裝置中發(fā)生反應(yīng)的離子方程式為:Zn2H=Zn2H2,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 a、b不可能是同種材料的電極

          B. 該裝置可能是電解池,電解質(zhì)溶液為稀鹽酸

          C. 該裝置可能是原電池,電解質(zhì)溶液為稀鹽酸

          D. 該裝置可看作是銅-鋅原電池,電解質(zhì)溶液是稀硫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amol小蘇打和bmol過氧化鈉置于某體積可變的密閉容器中充分加熱,反應(yīng)后測得容器內(nèi)的氧氣為1mol,下列說法一定正確的是

          A.b=2B.容器中一定沒有殘余的CO2和水蒸氣

          C.a:b≥1D.反應(yīng)中轉(zhuǎn)移的電子數(shù)一定為2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我國科學(xué)家研發(fā)了一種室溫下“可呼吸”的Na—CO2二次電池。將NaClO4溶于有機(jī)溶劑作為電解液,鈉和負(fù)載碳納米管的鎳網(wǎng)分別作為電極材料,電池的總反應(yīng)為:3CO2+4Na2Na2CO3+C。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 放電時,ClO4向負(fù)極移動

          B. 充電時釋放CO2,放電時吸收CO2

          C. 放電時,正極反應(yīng)為:3CO2+4e =2CO32-+C

          D. 充電時,正極反應(yīng)為:Na++e=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模擬工業(yè)電解飽和食鹽水的裝置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a 為電源的正極

          B.通電一段時間后,石墨電極附近溶液先變紅

          C.Fe電極的電極反應(yīng)是4OH-- 4e=2H2OO2

          D.電解飽和食鹽水的總反應(yīng)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