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亚洲一区中文字幕,日韩欧美三级中文字幕在线,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欧美性爱链接

      1. <sub id="o5kww"></sub>
        <legend id="o5kww"></legend>
        <style id="o5kww"><abbr id="o5kww"></abbr></style>

        <strong id="o5kww"><u id="o5kww"></u></strong>
        1. 【題目】溶液中的化學反應大多是離子反應.根據(jù)要求回答下列問題.
          (1)鹽堿地(含較多Na2CO3、NaCl)不利于植物生長,試用方程式表示:鹽堿地產(chǎn)生堿性的原因:;
          農(nóng)業(yè)上用石膏降低其堿性的反應原理:
          (2)已知水存在如下平衡:H2O+H2OH3O++OH , 向水中加入NaHSO4固體,水的電離平衡向移動,且所得溶液顯性.
          (3)若取pH、體積均相等的NaOH溶液和氨水分別用水稀釋m倍、n倍,稀釋后pH仍相等,則mn(填“>”、“<”或“=”).
          (4)常溫下,在pH=6的CH3COOH與CH3COONa的混合溶液中水電離出來的c(OH)=
          (5)在圖中畫出用0.100 0molL1 NaOH溶液滴定20.00 mL 0.100molL1鹽酸的滴定曲線示意圖

          【答案】
          (1)Na2CO3+H2O?NaHCO3+NaOH;Na2CO3+CaSO4═CaCO3+Na2SO4
          (2)逆向;酸
          (3)<
          (4)1×108mol/L
          (5)
          【解析】解:(1)碳酸鈉水解顯堿性,故不利于作物生長,水解的化學方程式為:Na2CO3+H2ONaHCO3+NaOH;加入石膏,會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降低了碳酸根離子濃度,所以其土壤堿性降低,反應方程式為:Na2CO3+CaSO4═CaCO3+Na2SO4 , 所以答案是:Na2CO3+H2ONaHCO3+NaOH;Na2CO3+CaSO4═CaCO3+Na2SO4;(2)硫酸氫鈉存電離方程式為:NaHSO4=Na++H++SO ,電離出H+ , 使溶液顯酸性,抑制水的電離,
          所以答案是:逆向;酸;(3)稀釋會促進弱電解質(zhì)的電離,故若取pH、體積均相等的NaOH和氨水分別加水稀釋m倍、n稀釋后pH仍相等,則氨水稀釋倍數(shù)大,所以答案是:<;(4)pH=6的CH3COOH與CH3COONa的混合溶液中,醋酸的電離程度大于醋酸根離子的水解程度,則溶液呈酸性,該混合液中的氫氧根離子是水的電離的,則水電離出的c(OH)= = mol/L=108mol/L,所以答案是:1×108mol/L;(5)當氫氧化鈉體積為0時,溶液pH為1,當二者恰好反應時,消耗氫氧化鈉溶液體積為20mL,此時溶液的pH=7,若堿過量,則溶液pH增大,最大不會大于堿的pH(13),由此作出滴定曲線示意圖為: ,所以答案是:
          【考點精析】解答此題的關鍵在于理解弱電解質(zhì)在水溶液中的電離平衡的相關知識,掌握當弱電解質(zhì)分子離解成離子的速率等于結合成分子的速率時,弱電解質(zhì)的電離就處于電離平衡狀態(tài);電離平衡是化學平衡的一種,同樣具有化學平衡的特征.條件改變時平衡移動的規(guī)律符合勒沙特列原理.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用飽和FeCl3溶液制取Fe(OH)3膠體,正確的操作是(  )
          A.將FeCl3溶液滴入蒸餾水中即可
          B.將FeCl3溶液滴入熱水中,生成棕黃色液體即可
          C.將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并繼續(xù)煮沸至生成紅褐色液體即可
          D.將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并繼續(xù)煮沸至生成紅褐色沉淀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25°C時,某溶液中由水電離出的c(OH)=1×1013mol/L,該溶液中一定不能大量共存的離子組是(
          A.NH 、Fe3+、SO 、Cl
          B.CO 、PO 、K+、Na+
          C.Na+、SO 、NO 、Cl
          D.HPO 、Na+、HSO 、K+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氮的氧化物(NOx)是大氣污染物之一,工業(yè)上在一定溫度和催化劑條件下用NH3將NOx還原生成N2。玉溪一中化學興趣小組在實驗室中對NH3與NO2反應進行了探究;卮鹣铝袉栴}:

          (1)氨氣的制備

          ①氨氣的發(fā)生裝置可以選擇上圖中的________,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欲收集一瓶干燥的氨氣,選擇上圖中的裝置,其連接順序為:發(fā)生裝置→_____________(按氣流方向,用小寫字母表示)。

          (2)氨氣與二氧化氮的反應

          將上述收集到的NH3充入注射器X中,硬質(zhì)玻璃管Y中加入少量催化劑,充入NO2(兩端用夾子K1、K2夾好)。在一定溫度下按圖示裝置進行實驗。

          操作步驟

          實驗現(xiàn)象

          解釋原因

          打開K1,推動注射器活塞,使X中的氣體緩慢通入Y管中

          ①Y管中____________

          ②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該反應中被氧化和被還原的氮元素的質(zhì)量比是____________

          將注射器活塞退回原處并固定,待裝置恢復到室溫

          Y管中有少量水珠

          生成的氣態(tài)水凝聚

          打開K2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混合溶液中,各離子濃度的大小順序正確的是(
          A.10 mL 0.1 mol/L氨水與10 mL 0.1 mol/L鹽酸混合:c(Cl>c(NH )>c(OH)>c(H+
          B.10 mL 0.1 mol/L NH4Cl溶液與5mL 0.2 mol/L NaOH溶液混合:c(Na+)=c(Cl)>c(OH)>c(H+
          C.10 mL 0.1 mol/L CH3COOH溶液與5 mL 0.2 mol/L NaOH溶液混合:c(Na+)=c(CH3COO)>c(OH)>c(H+
          D.10 mL 0.5 mol/L CH3COONa溶液與6 mL 1 mol/L鹽酸混合:c(Cl)>c(Na+)>c(OH)>c(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元素X所形成的分子共有3種,其相對分子質(zhì)量依次為158160、162,其三種分子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是7107則下列結論正確的是 ( )

          A. X有三種同位素

          B. 其中一種同位素的原子質(zhì)量數(shù)為81

          C. 質(zhì)量數(shù)為79的同位素,其原子質(zhì)量分數(shù)為50%

          D. 的平均相對分子質(zhì)量為159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各化合物中,能發(fā)生酯化、還原、加成、消去四種反應的是(
          A.
          B.
          C.CH3﹣CH═CH﹣CHO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物質(zhì)轉化關系中, 必須加入適當氧化劑才能實現(xiàn)的是(

          A. PCl3→PCl5 B. MnO4→Mn2+ C. SO42—→SO32— D. CO2→C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裝置應用于實驗室制氯氣并回收氯化錳的實驗,能達到實驗目的是(
          A.用裝置甲制取氯氣
          B.用裝置乙除去氯氣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氫
          C.用裝置丙分離二氧化錳和氯化錳溶液
          D.用裝置丁蒸干氯化錳溶液制MnCl24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