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7、圖8和圖9分別表示某區(qū)域1月、7月平均氣溫和年降水量的分布,圖中a、b、c三點分別表示三個城市。讀圖回答以下問題(19分)
(1)圖示三個城市中,氣溫年較差最大的城市代號是 ,其主要原因是 。
(2)a城市所屬的氣候類型是 ,該城市氣候的特點是 。
c城市所屬的氣候類型是 ,該城市氣候的特點是 。
(3)最適宜修建滑雪瀏覽中心的城市代號是 ,理由是
。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1-2012學年江蘇省無錫市高三12月月考地理試卷 題型:綜合題
圖16和圖17分別表示2000年中國農村勞動力在產業(yè)和空間轉移的流向(占總量比重),讀圖和表2,完成下列問題。(16分)
(表2) 2000年中國跨省人口流動的地區(qū)構成
流出 |
省(市) |
貴州 |
四川 |
湖南 |
江西 |
河南 |
安徽 |
其他[ |
占總量比重(%) |
6.1 |
16.1 |
10.6 |
8.6 |
8.3 |
10.6 |
39.7 |
|
流入 |
。ㄊ校 |
福建 |
北京 |
上海 |
江蘇 |
浙江 |
廣東 |
其他 |
占總量比重(%) |
5.6 |
5.6 |
7.2 |
5.6 |
8.9 |
35.5 |
31.6 |
(1)據圖,分析2000年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6分)
(2)椐表2,分析2000年中國人口跨省流動的空間特征,并說明主要原因。(4分)
(3)農村勞動力轉移對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產生什么影響?(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1-2012學年山東省棗莊市高三上學期期末測試地理試卷 題型:綜合題
圖16和圖17分別表示2000年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在產業(yè)和空間的轉移(占總量比重),讀圖和表2,完成下列問題。(16分)
表2 2000年中國跨省人口流動的省區(qū)排名
流 出 |
省(市) |
四川 |
湖南 |
安徽 |
江西 |
河南 |
貴州 |
占總量比重(%) |
16.1 |
10.6 |
10.6 |
8.6 |
8.3 |
6.1 |
|
流 入 |
。ㄊ校 |
廣東 |
浙江 |
上海 |
江蘇 |
北京 |
福建 |
占總量比重(%) |
35.5 |
8.9 |
7.2 |
5.6 |
5.6 |
5.6 |
(1)據圖分析2000年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特點及其原因。(6分)
(2)據表2分析2000年中國人口跨省流動的空間特征,并說明主要原因。(4分)
(3)農村勞動力跨區(qū)域流動對遷入地和遷出地經濟發(fā)展的有益影響分別有哪些?(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05年江蘇單科地理高考(解析) 題型:綜合題
圖7、圖8和圖9分別表示某區(qū)域1月、7月平均氣溫和年降水量的分布,圖中a、b、c三點分別表示三個城市。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9分)
(1)圖示三個城市中,氣溫年較差最大的城市代號是 ,其主要原因是 。
(2)a城市所屬的氣候類型是 。該城市氣候特點是 。c城市所屬的氣候類型是 。該城市氣候特點是 。
(3)最適宜修建滑雪游覽中心的城市代號是 ,理由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圖16和圖17分別表示2000年中國農村勞動力在產業(yè)和空間轉移的流向(占總量比重),讀圖和表2,完成下列問題。(16分)
(表2) 2000年中國跨省人口流動的地區(qū)構成
流出 | 。ㄊ校 | 貴州 | 四川 | 湖南 | 江西 | 河南 | 安徽 | 其他 |
占總量比重(%) | 6.1 | 16.1 | 10.6 | 8.6 | 8.3 | 10.6 | 39.7 | |
流入 | 。ㄊ校 | 福建 | 北京 | 上海 | 江蘇 | 浙江 | 廣東 | 其他 |
占總量比重(%) | 5.6 | 5.6 | 7.2 | 5.6 | 8.9 | 35.5 | 31.6 |
(1)據圖,分析2000年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6分)
(2)椐表2,分析2000年中國人口跨省流動的空間特征,并說明主要原因。(4分)
(3)農村勞動力轉移對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產生什么影響?(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