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人民日報》下述報道,回答問題。
國家環(huán)?偩趾椭袊茖W院昨天聯合發(fā)布的一份科學考察報告稱,未來幾年中國的沙塵暴將呈現增加之勢。
考察報告認為,近50年來由于受大氣環(huán)流等氣候方面變化的影響,中國沙塵暴頻數總體呈波動下降之勢。其中60~70年代略顯回升,80~90年代中期明顯下降,但90年代后期開始回升,2000年急劇增加,為50年來最多的一年。
由于沙塵暴是由天氣過程和地面過程共同作用的產物,主要發(fā)生在干旱缺水、植被稀疏、人類活動干擾嚴重的沙漠化及易發(fā)地區(qū)。
報告認為,人類控制天氣的能力還很有限,減緩沙塵暴災害頻度與強度的關鍵在于搞好地面的生態(tài)保護與建設,特別是地表植被的保護。當前主要要停止導致生態(tài)環(huán)境繼續(xù)惡化的生產活動,同時應當遵循自然規(guī)律,恢復和重建退化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1)沙塵暴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各有哪些?
自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為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沙塵暴的危害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減緩沙塵暴災害頻度與強度的關鍵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國務院命令2000年7月起禁止采挖出售發(fā)菜。你認為此項措施對防御沙塵暴有何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自然:沙塵暴由于天氣過程(冷鋒過境)和地面共同作用的結果 人為:破壞植被,過渡開墾,放牧,人口數量過多,對環(huán)境資源造成的壓力大等。 。2)沙塵暴加劇地表沙土移動流失,破壞農田,牧場;沙塵暴暴發(fā)時,造成嚴重的大氣懸浮物增多,影響能見度,影響交通和正常的生活等。 (3)人類控制天氣過程的能力有限,因此要減緩沙塵暴頻率和強度,關鍵在于搞好地面生態(tài)保護與建設。特別要搞好地面植被的保護。必須停止那些會導致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的生產活動。積極開展植樹造林等工作。 。4)發(fā)菜,生長在荒漠草地中,因與廣東話“發(fā)財”音近被譽為上品。內蒙古、寧夏農民在采挖發(fā)菜時,會破壞大片本來就相當稀疏的植被,而加劇或誘發(fā)沙塵暴的發(fā)生。 |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04全國各省市高考模擬試題匯編·地理 題型:022
綜合題
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我國水土資源分布很不均勻,秦嶺淮河一線是南方豐水區(qū)和北方缺水區(qū)的重要分界線。長江流域及其以南河流徑流量占全國的70%以上,耕地面積不到全國的40%,而黃河、淮河流域和西北內陸的面積,占全國的50%,耕地占45%。
材料二:人民日報北京2002年12月27日訊 舉世矚目的南水北調工程開工典禮今天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和江蘇省、山東省施工現場同時舉行……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經過的地區(qū)存在著嚴重的水污染、水資源浪費等問題,調水成功后,沿線地區(qū)在水資源的利用上還會產生一些新的矛盾。
材料三:南水北調示意圖(如圖1)及東線剖面圖(如圖2)
(1)產生我國水資源南北差異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東線工程從________(城市)提水,向北最終為________市供水,向東最終為________市供水。
(3)東線方案與中線方案相比,各有哪些特點?
(4)東線方案以黃河為界,黃河以南和黃河以北的工程各有何特點?
(5)南水北調要堅持“先節(jié)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huán)保后用水”的方針。談談你對這一方針的認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龍之脈新教材完全解讀 高中地理 必修1 (配中國地圖版) 中國地圖版 題型:02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2-2013學年福建省東山縣第二中學高一第一次月考地理試卷(帶解析) 題型:單選題
據報道,中國有望在2013年發(fā)射自主火星控測器,因為2013年火星距離地球
最近,是發(fā)射火星探測器的很好的時間窗口,我們現在的運載能力、測控能力也可以支持火星探測器發(fā)射。讀下表,完成問題。
行星 | 質量 (地球為1) | 體積 (地球為1) | 平均密度 (g/cm3) | 公轉 周期 | 自轉 周期 | 四季 更替 |
地球 | 1.00 | 1.000 | 5.52 | 1.0年 | 23時56分 | 有 |
火星 | 0.11 | 0.150 | 3.96 | 1.9年 | 24時37分 | 有 |
A.重力加速度大小 | B.公轉周期長短 |
C.表面溫度高低 | D.晝夜交替周期長短 |
A.有生命存在 |
B.是距地球最近的行星 |
C.有晝夜交替 |
D.是八大行星中與地球自然環(huán)境最相近的行星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結合下述材料,探討有關問題。
材料一 2001年我國流動人口的有關數據
(1)2001年我國跨省流動人口的主要流向是( )
A.從人口稠密地區(qū)流向地廣人稀地區(qū)
B.從城市流向鄉(xiāng)村
C.從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流向經濟發(fā)達地區(qū)
D.從東部地區(qū)流向西部地區(qū)
(2)說明現階段我國人口大規(guī)模流動的主要原因和直接結果。
材料二 2011年01月17日人民日報 :2010年全國外出農民工總量約為為2.5億人。
(3)你認為我國農民工現象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4)農民工對農村的發(fā)展有何意義?
(5)城市中的農民工普遍面臨收入低、住房無保障、子女入學難等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是我國社會面臨的一項嚴峻挑戰(zhàn)。你認為應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