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如圖甲是小明、小紅兩名同學分別探究“水的沸騰”的實驗裝置,他們所用的器材規(guī)格完全相同.
(1)安裝實驗器材時,應按照_____________ 的順序進行(選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
(2)安裝好器材開始實驗后,小紅如圖甲所示進行讀數(shù),其錯誤之處是:讀數(shù)時,視線沒有與溫度計中液柱的上表面___________.
(3)讀數(shù)時小明發(fā)現(xiàn)A點有小水滴影響讀數(shù),小水滴的成因是_________(填物態(tài)變化名稱),而按乙圖改進后可以順利讀數(shù),改進后另外一個好處是________.
(4)圖丙是兩名同學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繪制的水溫隨時間變化的圖像,若小明和小紅所選水的質量分別為m1、m2,根據(jù)圖像丙分析可知m1____m2(選填“>”、“<”或“=”).
(5)下表為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的表格,表中(a)處應填的內容是_____。
(6)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可知,水的沸點是_____℃.實驗室當時的大氣壓_______(選填“高于”、“低于”或“等于”)1標準大氣壓,沸騰過程中_____(選填“需要”或“不需要”)吸熱。
(7)小明同學觀察到水沸騰時水中氣泡體積在上升過程中_____(選填“由大變小”或“由小變大”);
(8)撤去酒精燈后,水仍能繼續(xù)沸騰一小段時間,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實驗結束停止加熱后,發(fā)現(xiàn)水在高溫時散熱快,低溫時散熱慢。查閱資料,同一燃氣灶不同火力加熱的耗氣量還有如下信息:
綜合分析可知:從節(jié)能的角度,用燃氣灶燒開水的策略為_____(填字母)
A.先中火后大火 B.先大火后中火 C.一直用大火 D.一直用中火
【答案】自下而上 相平 先汽化再液化 減少熱量散失,節(jié)省實驗時間 < 加熱時間∕min 98℃ 低于 需要 由小到大 水仍能從石棉網上吸熱 A
【解析】
(1)實驗時,需要用酒精燈的外焰加熱,所以要調整好鐵圈的高度,即安裝實驗器材時,應按照自下而上順序進行;
(2)安裝好器材開始實驗后,小紅的讀數(shù)如圖甲所示,其錯誤之處是:讀數(shù)時,視線沒有與溫度計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A點出現(xiàn)小水滴是因為溫度較高的水蒸氣遇到溫度較低的溫度計液化形成的;由圖乙知道,燒杯上覆蓋了中心有孔的硬紙板,這樣可以減少熱量散失,節(jié)省實驗時間;
(4)由圖像知道,在溫度變化相同時,小紅需要的加熱的時間長,由Q吸 =cm(t-t0 )知道,應是水吸收的熱量多,即小紅的水的質量多,所以是m1 <m2;
(5)探究水的沸騰溫度變化規(guī)律時,需要時間和溫度,所以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的表格中(a)處應填的內容是“加熱時間/min”;后面時間可以依次是1、2、3、4、5、6、7、…
(6)液體沸騰時,會不斷吸收熱量,但溫度保持不變,這個不變的溫度是液體的沸點;由表格中的實驗數(shù)據(jù)知道,溫度保持98℃不變,所以,水的沸點是98℃;又因為沸點隨氣壓的增大而升高,隨氣壓的減小而降低;在1標準大氣壓下水的沸點是100℃,所以此時大氣壓小于1標準大氣壓;
(7)因為液體在沸騰前,氣泡在上升過程中體積逐漸變小,沸騰時,氣泡在上升過程中體積逐漸變大;所以,小明同學觀察到水沸騰時水中氣泡體積在上升過程中應是“由小變大”。
(8)撤去酒精燈后,石棉網上有余熱,且溫度高于水的沸點,所以水仍能從石棉網上吸熱,也就仍能繼續(xù)沸騰一小段時間;
(9)由資料知道,加熱使水達到相同的溫度,質量是4kg的水,初溫是26℃加熱到50℃時,大火消耗的燃氣是0.0453m3 ,中火消耗的燃氣是0.0278m3,水在高溫時散熱快,低溫時散熱慢,即用中火節(jié)約燃氣,綜合分析可知:從節(jié)能的角度,用燃氣灶燒開水的策略應是先中火后大火,故選A。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探究“電壓一定時,電流與電阻關系”的實驗中,電路如圖所示.先在 A、B間接入5Ω的定值電阻R,移動滑片P,使電壓表示數(shù)為2V,讀出電流表示數(shù).接著取下5Ω的電阻換上10Ω定值電阻,不進行其它操作就閉合開關.此時電壓表示數(shù)及應進行的操作是( )
A. 電壓表示數(shù)大于2V,應將滑片P向左滑
B. 電壓表示數(shù)大于2V,應將滑片P向右滑
C. 電壓表示數(shù)小于2V,應將滑片P向左滑
D. 電壓表示數(shù)小于2V,應將滑片P向右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小燈泡規(guī)格為“5V 2.5W”(燈絲電阻不隨溫度的變化而變化),閉合開關,當滑動變阻器的滑片移至a端時,電流表的示數(shù)為0.5A;當滑片移至b端時,電壓表的示數(shù)為3V,則( )
A. 電源兩端的電壓為5V
B. 小燈泡燈絲的電阻為5Ω
C. 滑動變阻器的最大阻值為20Ω
D. 滑動變阻器消耗的功率是0.6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有一種PTC半導體元件,發(fā)熱效率很高,且具有自動保溫功能,其電阻RT隨溫度t的變化曲線如圖所示。某新型智能電蒸鍋的發(fā)熱體就是采用這種材料制成的,如圖是它的簡化工作電路圖,電源電壓為220V,R0是調控電阻(阻值可調但不受溫度的影響),RT是PTC電阻。則:
(1)當RT的溫度從40℃升高到120℃時,RT的電阻變化是:______(選填“先減小后增大”或“先增大后減小”)。
(2)當溫度達到100℃時, RT的阻值是____Ω,此時電蒸鍋的總功率為880W,則調控電阻R0的阻值是____Ω。
(3)當R0的阻值調節(jié)為10Ω,RT的溫度達到120℃時,電蒸鍋的總功率是多少___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甲乙兩地的距離是900km,一列火車從甲地早上7:30出發(fā)開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幾個車站,在當日16:30到達乙地.列車行駛途中以144km/h 的速度勻速通過長度為400m的橋梁,列車全部通過橋梁的時間是25s.求:
(1)火車從甲地開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米每秒?
(2)火車的長度是多少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兩個同學在“測小車平均速度”的實驗中,實驗情況如圖所示,圖中秒表的分度值是每小格代表1 s,其他條件如圖,則小車在上半段的平均速度是____m/s,小車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m/s,小車在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是某種壓力傳感器的原理圖,其中彈簧上端和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固定在一起,AB間有可收縮的導線,R1為定值電阻,電源電壓保持不變。閉合開關S,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壓力F增大時,電流表示數(shù)變小、電壓表示數(shù)變小
B. 壓力F減小時,電流表示數(shù)變小、電壓表示數(shù)變小
C. 壓力F增大時,電壓表示數(shù)跟電流表示數(shù)乘積不變
D. 壓力F減小時,電壓表示數(shù)跟電流表示數(shù)之比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認識汽化現(xiàn)象時,老師在小試管內滴入幾滴兒酒精,在試管口緊套一個氣球,如圖甲所示;將其壓入熱水中,發(fā)現(xiàn)氣球很快鼓了起來,如圖乙所示。將其取出并放在陰涼處或涼水中,發(fā)現(xiàn)氣球又慢慢地癟了。
對于此現(xiàn)象,大部分同學認同:壓在熱水中,氣球鼓了起來,是因為液態(tài)酒精汽化為氣態(tài)的酒精;將其取出并放在陰涼處或涼水中,氣球又癟了,是因為氣態(tài)的酒精又液化成了液態(tài)的酒精。但是,小東認為“氣球鼓了起來”也可能只是因為空氣的熱脹冷縮。請你利用上述器材設計實驗證明酒精的汽化是氣球鼓起來的主要原因。請你簡述實驗步驟和實驗現(xiàn)象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小師妹內功心法已練至第三層,師傅送她逍遙古琴。小師妹希望早日練成號稱“琴音十三絕”的本門絕技,好早日與大師兄琴蕭合并,笑傲江湖!她在練習時發(fā)現(xiàn)琴弦發(fā)出聲音的音調高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于是決定對此進行研究,經過和師姐的討論提出了以下幾種猜想:
猜想一:琴弦發(fā)出聲音的音調高低,可能與琴弦的長短有關;
猜想二:琴弦發(fā)出聲音的音調高低,可能與琴弦的材料有關。
猜想三:琴弦發(fā)出聲音的音調高低,可能與琴弦的橫截面積有關;
為了驗證上述猜想是否正確,她們找到了下表所列4種規(guī)格的琴弦,進行實驗。
(1)物理學中把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叫做________________。
(2)為了驗證猜想一,應選編號_______和_______兩種規(guī)格的琴弦進行實驗。
(3) 在驗證猜想二時,小明發(fā)現(xiàn)粗心的同學沒有把表中的數(shù)據(jù)填全,表中①的位置所缺數(shù)據(jù)是_________ 。
(4)選擇編號B和C兩種規(guī)格的琴弦,_______(填“能”或“不能”)驗證猜想三。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