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銅是人類最早利用的金屬之一.
(1)下列銅制品中,利用金屬導熱性的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號).
A.銅質(zhì)獎牌
B.銅導線
C.銅火鍋
(2)利用廢舊電池銅帽(含 Cu、Zn)制取海綿銅(Cu),并得到硫酸鋅溶液,主要流
程如下(反應條件已略去):
已知:2Cu+2H2SO4+O2 2CuSO4+2H2O
①過程Ⅱ中分離操作的名稱是.
②過程Ⅲ中有氣體產(chǎn)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答案】
(1)C
(2)過濾;
【解析】(1)利用銅的導熱性可以做成火鍋;(2)由題意可知,含Cu、Zn銅帽與稀硫酸和氧氣反應生成了硫酸銅和硫酸鋅的混合液A,根據(jù)實驗的目的,為了得到銅和硫酸鋅,應向A溶液加入過量的鋅,通過過濾得到了硫酸鋅溶液和銅鋅的固體混合物C,為了得到銅和硫酸鋅,應加入稀硫酸,所以:
①過程Ⅱ中為了分離固體和液體,操作的名稱是過濾;
②過程Ⅲ中是稀硫酸與鋅反應生成了硫酸鋅和氫氣,反應的方程式是 ;
【考點精析】利用金屬的物理性質(zhì)及用途和金屬材料的選擇依據(jù)對題目進行判斷即可得到答案,需要熟知金屬的物理性質(zhì): (1)常溫下一般為固態(tài)(汞為液態(tài)),有金屬光澤.(2)大多數(shù)呈銀白色(銅為紫紅色,金為黃色)(3)有良好的導熱性、導電性、延展性;黑色金屬:通常指鐵、錳、鉻及它們的合金.重金屬:如銅、鋅、鉛等;有色金屬輕金屬:如鈉、鎂、鋁等;有色金屬:通常是指除黑色金屬以外的其他金屬.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在下表①﹣④組的X溶液中,滴加Y溶液至過量,生成沉淀或氣體的質(zhì)量與加入Y溶液的質(zhì)量關(guān)系符合圖的是
X溶液 | Y溶液 | |
① | CuCl2溶液和HCl溶液 | NaOH溶液 |
② | Na2SO4溶液和H2SO4溶液 | BaCl2溶液 |
③ | NaCl溶液和HCl溶液 | NaHCO3溶液 |
④ | Na2CO3溶液和NaOH溶液 | H2SO4溶液 |
(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石英很堅硬,可做鐘表的軸或外殼;石墨是最軟的礦物之一,可用做潤滑劑.石英與石墨物理性質(zhì)有很大差異的原因是( )
A.顏色不同 B.兩種物質(zhì)的結(jié)構(gòu)不同
C.熔點不同 D.兩種物質(zhì)的用途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為了驗證鐵、銅兩種金屬的活動性差異,如右圖所示取2支試管分別進行有關(guān)實驗,若要觀察到現(xiàn)象的顯著差異,所用液體合理的是( )
A.蒸餾水
B.稀鹽酸
C.酒精水溶液
D.硫酸鈉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化學小組用一定量 和
的混合溶液進行了如圖實驗,已知溶液甲呈藍色.
(1)向固體乙上滴加鹽酸時(填“有”或“沒有”)氣泡產(chǎn)生.
(2)溶液甲中一定含有哪些溶質(zhì)?(寫化學式)
(3)請寫出該實驗過程中所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寫出一個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兩種氣體發(fā)生化學反應的微觀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分子在化學變化中不可分
B.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shù)量不變
C.該反應屬于置換反應
D.反應后生成了兩種新的化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我國古代的物質(zhì)文明華夏民族在認識、改造和應用物質(zhì)方面有著輝煌的歷史. ①東晉《抱撲子》中記載:“以曾青涂鐵,鐵赤色如銅”(“曾青”即硫酸銅溶液).
②戰(zhàn)國《周禮》中記載;“煤餅燒礪房成灰”(“礪房”即牡礪殼,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將“灰”溶于水可制得漚浸樹皮脫膠的堿液.
③元代《庚道集》中記載:“點銅戍銀”(即單質(zhì)锏與砷熔合形成銀白色的物質(zhì)).
請運用你學過的化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在①~③中,發(fā)生了化學變化的是(填編號)其中發(fā)生分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2)①中發(fā)生變化的化學方程式為 , 該反應中發(fā)生有效的相互作用而促使變化發(fā)生的微粒是(寫出微粒符號) .
(3)②中“灰”溶于水的變化中,其能量的轉(zhuǎn)化形式是 .
(4)③中的“銀”是否屬于合金?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