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亚洲一区中文字幕,日韩欧美三级中文字幕在线,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欧美性爱链接

      1. <sub id="o5kww"></sub>
        <legend id="o5kww"></legend>
        <style id="o5kww"><abbr id="o5kww"></abbr></style>

        <strong id="o5kww"><u id="o5kww"></u></strong>
        1. 精英家教網 > 初中化學 > 題目詳情

          在我國青海湖地區(qū)有一種說法:冬天撈堿,夏天曬鹽.這里的堿是指Na2CO3,鹽是指NaCl.人們從鹽湖中撈得的Na2CO3會含有少量的NaCl.某研究性學習小組稱取含NaCl的Na2CO3固體25.0g,將其配制成溶液,再向其中逐滴加入足量的7.3%的稀鹽酸至恰好完全反應,共收集到8.8gCO2氣體.計算原固體中Na2CO3的質量分數(shù)和反應后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shù).

          解:設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為x,生成二氧化碳8.8g,生成氯化鈉的質量為y,消耗HCl的質量為z,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73 117 44
          x z y 8.8g
          x=21.2g
          y=23.4g
          z=14.6g
          原固體中Na2CO3的質量分數(shù)=×100%=84.8%
          消耗稀鹽酸的質量=14.6÷7.3%=200g
          反應后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shù)=×100%=12.6%
          答:原固體中Na2CO3的質量分數(shù)為84.8%;反應后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shù)為12.6%.
          分析:碳酸鈉與鹽酸反應放出二氧化碳而氯化鈉不與鹽酸反應,根據(jù)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由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可計算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碳酸鈉的質量與樣品質量的比可計算原固體中Na2CO3的質量分數(shù);
          反應后所得溶液為氯化鈉溶液,其中氯化鈉由原樣品中氯化鈉和反應生成氯化鈉兩部分所組成;由生成二氧化碳質量可計算出生成的氯化鈉的質量,樣品質量與碳酸鈉質量差則為樣品中氯化鈉的質量,兩部分氯化鈉的質量和與所得溶液的質量比可計算反應后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shù),其中反應后所得溶液質量可利用質量守恒定律計算求得.
          點評:根據(jù)化學方程式可以表示反應中各物質的質量比,由反應中任意物質的質量可計算出反應中其它物質的質量.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27、溶液在生產和科研中具有廣泛的用途.請回答下列問題:
          (1)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家庭準備云南白藥、碘酒、紅藥水、雙氧水、高錳酸鉀等殺菌消毒、止血、防感染的藥品,是很好的預防措施.
          ①碘酒的溶劑為
          酒精(乙醇、C2H5OH)
          ,雙氧水中的溶質為(填化學式)
          H2O2

          ②高錳酸鉀由(填數(shù)字)
          3
          種元素組成.
          (2)在我國青海湖地區(qū)有一種說法:冬天撈堿,夏天曬鹽.這里的堿指的是Na2CO3,鹽指NaCl,兩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如圖表示.
          ①10℃時,100g水中最多溶解碳酸鈉
          10
          g.
          ②40℃時,碳酸鈉的溶解度(填字母序號)
          a
          氯化鈉的溶解度.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③請根據(jù)兩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圖說明我國青海湖地區(qū)冬天撈堿的原因為
          冬天溫度較低,此時碳酸鈉的溶解度比夏季小很多,而氯化鈉的溶解度和夏季差不多,因此冬天析出碳酸鈉晶體,而不析出氯化鈉晶體,所以冬天撈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在我國青海湖地區(qū)有一種說法,冬天撈堿,夏天曬鹽.這里的堿是指Na2CO3,鹽是指NaCl.人們從鹽湖中撈得的堿會含有少量的NaCl.某研究性學習小組稱取含NaCl的Na2CO3,固體25.0g,將其配制成溶液,再向其中逐滴加入足量的溶質質量分數(shù)為7.3%的稀鹽酸,使氣體完全放出,共收集到8.8g二氧化碳氣體.試計算:
          (1)原固體中Na2CO3,的質量分數(shù);
          (2)反應中消耗的鹽酸的總質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在我國青海湖地區(qū)有一種說法:冬天撈堿,夏天曬鹽.這里的堿是指Na2CO3,鹽是指NaCl.人們從鹽湖中撈得的Na2CO3會含有少量的NaCl.某研究性學習小組稱取含NaCl的Na2CO3固體25.0g,將其配制成溶液,再向其中逐滴加入足量的7.3%的稀鹽酸至恰好完全反應,共收集到8.8gCO2氣體.計算原固體中Na2CO3的質量分數(shù)和反應后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36、溶液在生產和科研中具有廣泛的應用,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請你結合題意回答問題.
          (1)在農業(yè)生產上,我們常用質量分數(shù)為16%的氯化鈉溶液選種,你能從“16%的氯化鈉”中提取到的信息有(從兩個角度敘述)
          溶液的組成:氯化鈉溶液中溶質是氯化鈉,溶劑是水
          ;
          溶質、溶劑、溶液的質量比為4:21:25

          (2)在我國青海湖地區(qū)有一種說法,冬天撈堿,夏天曬鹽.這里的堿是指Na2CO3,鹽是指NaCl.從這個說法中可知碳酸鈉的溶解度與溫度的關系是
          碳酸鈉固體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增大

          (3)亞硝酸鈉(NaNO2)因外觀與食鹽相似,經常會出現(xiàn)誤食中毒的事件.請你根據(jù)NaNO2和NaCl的溶解度曲線,寫出鑒別NaNO2和NaCl的方法.


          20℃時,取50g固體放入盛有100g水的燒杯中,不斷攪拌,若固體全溶,則為NaNO2;若固體不能完全溶解,則為NaCl

          (4)鉛蓄電池是一種電壓穩(wěn)定,使用方便、安全、可靠,又可以循環(huán)使用的化學電源,廣泛應用于國防、交通、生產和生活中.鉛蓄電池所用硫酸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shù)為31%,若用98%(密度為1.84g/cm3)的濃硫酸配制上述硫酸溶液,則濃硫酸和水的體積比約是
          1:4

          (5)酸、堿、鹽在水中可解離出陰陽離子,我們現(xiàn)階段所學的復分解反應的實質就是酸、堿、鹽解離出的一些陰、陽離子相互結合生成難解離的水、氣體或沉淀,如圖是氫氧化鈉溶液和鹽酸反應實質的微觀示意圖.

          請你依據(jù)溶解性表和復分解反應實質判斷下列兩組物質(①硫酸鈉和氯化亞鐵、②碳酸鈉和氫氧化鈣)在水中混合后能否發(fā)生反應,若能,仿照示例在如圖的圓圈中填入適當?shù)奈镔|或離子符號,來體現(xiàn)反應的實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2003?揚州)在我國青海湖地區(qū)有一種說法:冬天撈堿,夏天曬鹽.這里的堿是指Na2CO3,鹽是指NaCl.人們從鹽湖中撈得的Na2CO3會含有少量的NaCl.
          某研究性學習小組稱取含NaCl的Na2CO3固體25.0g,將其配制成溶液,再向其中逐滴加入足量的7.3%的稀鹽酸,使氣體完全放出,共收集到8.8g CO2氣體.
          (1)計算原固體中Na2CO3的質量分數(shù)和消耗鹽酸的總質量.
          (2)下表為研究性學習小組向上述所配制的混合液中分三次逐滴加鹽酸后,所記錄的部分數(shù)據(jù).
          經查閱資料知:Na2CO3+HCl=NaCl+NaHCO3 (1)NaHCO3+HCl=NaCl+H2O+CO2↑(2)
          已知:反應(1)完全后,反應(2)才開始.
          ①請完成表格中未填的部分.
          實驗次序 每次產生的CO2的質量(g)
          第一次先逐滴加鹽酸100g
          0
          0
          第二次再逐滴加鹽酸100g      8.8
          第三次再逐滴加鹽酸100g       0
          ②根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在坐標系中畫出CO2質量(縱坐標)與所加入鹽酸質量(橫坐標)的關系圖.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